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

珊瑚危機



  近年環境變遷的相關報導篇幅不斷增加,從全球暖化、海洋酸化到極端氣候。舉世知名的觀光度假勝地,澳洲大堡礁更是連年上報。全世界海洋學者都關注著這塊世界最大的珊瑚礁面臨的快速衰敗,尤其今年受到高溫影響,白化程度甚劇,連海葵發生大規模的白化。
  究竟珊瑚白化是怎麼回事呢?在這裡簡單的介紹一下珊瑚。珊瑚是刺細胞動物門的生物,顧名思義,它們的體內有大量的刺細胞,受到刺激就會發射,並且分泌毒蛋白,像水母一樣,因此珊瑚本身是具有一定補食能力的。然而大部分的珊瑚仍仰賴體內的共生藻行光合作用以獲取養分。光合作用是以色素當作載體,藉由一連串的電子傳遞鏈,將光能轉換成生物可以使用的能量並儲存。這些共生藻所含的色素,在珊瑚體本身透明的組織下就顯現了出來,形成我們所見的五顏六色的美麗珊瑚群聚。然而當環境不佳時,這些共生藻就會自珊瑚體內釋放出來,因此珊瑚的顏色僅剩下體內白色的碳酸鈣骨骼。如果我們有機會到海面下探訪這些珊瑚,我們不難看見他們身上還具有一層透明的薄膜,這時候如果環境回復,共生藻仍有機會回到珊瑚體內。
  澳洲大堡礁遭遇的危機除了白化以外,或許不少朋友也聽過惡名昭彰的棘冠海星,這種海星大量的啃食珊瑚。在過去50年左右,澳洲出現3次棘冠海星的大發生。一般狀態下,棘冠海星吃掉一些生長快速的珊瑚,反而能使生長較慢的珊瑚有機會競爭到部分生長空間,因而增加珊瑚種類的多樣性。前段提及珊瑚需要依賴體內共生藻行光合作用來獲得營養,因此它們彼此向上競爭,避免被其他珊瑚覆蓋而無法獲得光照。然而數量過多的棘冠海星卻會嚴重傷害珊瑚群聚。這些大發生至今仍無法確定主因,各種因素如天敵大法螺數量的減少、海洋優養化造成大量藻類生長,這些藻類可能提供海星幼生充足的食物,因此育成率上升、又或者海洋暖化造成生殖週期的改變等等。2011年開始,棘冠海星的數量又大幅上升,除了人力下海移除以外,科學家們也從過去幾次大發生後又突然消失的例子進行研究,找出了一些使海星致病的弧菌,並且利用水下機器人自動辨識海星,以及注射培養出的弧菌至海星體內,使其致病而亡。
  珊瑚礁今日所受的威脅除了白化或者棘冠海星的掠食以外,還有許多大小不等的問題。例如前段所提的優養化造成藻類大量繁生,給予海膽、海星的幼生大量食物而使數量暴增,破壞原本平衡的生態系外,這些藻類使海水水體混濁,影響珊瑚光合作用的進行,甚至直接纏附在珊瑚體上,影響珊瑚的生長。過多的旅遊人潮、踩踏珊瑚造成珊瑚的受傷。海水暖化與汙染也使不少珊瑚爆發疾病,例如黑帶、粉紅斑病,而在台灣部分珊瑚也遭到一種黑海綿覆蓋生長導致死亡,這些疾病即使不會直接造成珊瑚死亡,也會影響珊瑚健康狀況,導致珊瑚的抵抗能力下降。珊瑚礁生長在潮間帶,有時候因為漲退潮也會離水、裸露在陽光下數小時,然而它們仍然擁有足以抵抗短暫高溫、失水的能力,不可謂脆弱。但是就如同人類的處境,若長期處於空氣汙染、水源汙染下,也會出現許多慢性病症。
  氣候變遷會對個別生物造成影響,而生物之間彼此原本便環環相扣,其間的交互關係造成更複雜的影響,甚至進一步改變環境,形成負面循環,因此即使科學家發現了原因,也很難快速根治。這時候,如果大眾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會對環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從周遭連結到遠方的海洋,我們才能夠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進而緩慢地將人類破壞環境的速度降低,讓自然有機會用原本的修復力回復到較佳的狀態。

 
珊瑚從白化過渡到死亡

粉紅班症
海葵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