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踏查金門鳥



  在地理位置上離中國比較近的金門,早期是台灣國防最前線,島上隨處可見各種軍事設施,今日也成了當地的觀光特色之一。島上除了這些人為的古蹟值得探訪外,其上居住的生物也不少有別於台灣本島,尤其鳥類,賞鳥圈中盛行著觀鳥大年,紀錄一年所見鳥種,在金門更是可以一次補齊不少。
  古代中國文人雅士喜愛賞鳥,這股風氣蔓延至今,不少民眾也跟著飼養各種鳥類,其中八哥由於善於學舌,早期大量進口自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白尾八哥、家八哥,這些外來種八哥到台灣後逸出並在野外繁殖,極強的適應力排擠本土八哥,時至今日在野外幾乎難見本土八哥蹤跡。
  金門的本土種八哥,由於養鳥風氣不再盛行,捕捉壓力下降,另外在當地田邊常可見酒糟,金門酒廠釀酒後的產物,用予當地民眾養牛,也提供了大量的食物來源,因此列為保育類的本土八哥在金門可說是隨處可見。
八哥的簡易辨識法為:
家八哥有眼眶,又稱眼鏡八哥。
白尾八哥喙部黃色,而本土八哥則為白色。
  這些酒糟堆旁除了八哥也有各種鳥類活動,其中最亮眼的或許當屬於戴勝了。戴勝在台灣本島屬於過境鳥,只有每年春天四月左右自度冬地北返時能短暫見到。然而在金門卻是相當普遍的留鳥。
  戴勝最亮眼的莫過於頭上長長的冠羽,牠們習慣尋找原有洞穴築巢養育下一代,由於早期多出現在墓穴中築巢,因此被視為不祥的鳥,同時牠們也常使用廢棄的古厝或軍基地來當作築巢點,活動範圍多在農耕地上,因此與居民生活關係緊密,是發展在地生態導覽的明星物種。然而在今日軍事用地日漸歸還民間使用,以及全島繁盛的大開發建房風氣下,這種畫面可能正在逐漸消失。
  有趣的是金門的保育類鳥種除了隨處可見的八哥外,台灣本島相當不易見到的環頸雉,也是賞鳥人士必訪金門的一大誘因。環頸雉在台灣屬於保育類,由於棲息地在低海拔平原區,受到開發影響,今日只有在台東、花蓮比較有機會見其蹤跡。
  不過金門的環頸雉其實並非純正的本土種,在科學家經過基因比對後確認為華東亞種。推測為早期養雞業者認為其具食用價值而進口,後來可能因為某些原因而逸出,就像福壽螺一樣,這些大雞常常出現在田間閒晃,也帶給當地農民農損的困擾。
  大型的雉科鳥類由於驚艷的體色常為攝影愛好者追逐對象,然而不少人為了追逐美麗身影常常使用一些不適當的方式只為捕捉畫面,例如誘食,影響了這些生物天生的習性,其中最著名當屬藍腹鷳了。大雪山公路上就有一處隨時可見幾百隻大砲對著固定時段被養肥的藍腹鷴,而在不少林道上也常見路邊遺留的麥穀類,這樣的賞鳥完全喪失探訪野外本身帶來的趣味。
  金門習慣在洞穴築巢的鳥類還有另一種栗喉蜂虎,這群最受矚目的夏候鳥,大約在春末夏初抵達,此時大量羽化的紋白蝶剛好成為長途飛行後的食物補給。栗喉蜂虎到金門後最重要的任務便是繁殖後代,牠們會尋找土坡挖洞築巢。有趣的是牠們並不使用古年用過的巢穴,而是重新挖洞。成千上百隻的栗喉蜂虎就在千瘡百孔的土坡邊求偶、交配、繁衍後代。求偶時公鳥會叼著食物取悅母鳥以獲得交配機會,雌鳥若同意會接受食物並微微蹲下,筆者曾紀錄過公鳥給予食物示好後卻遲遲未動作,也有母鳥接過食物就落跑的有趣現象,都是耐心等待觀察期間的樂趣。
  近日金門野外則出現了一種人們不陌生的觀賞鳥種,孔雀。這些野生孔雀源自於民國88的一場颱風,吹垮畜試所的孔雀園,當初認為應不至於在野外繁殖造成影響,然而時至今日估計已由原來的14隻成長到1400隻,這樣龐大的族群數量不單損害農作物、高而尖刺的鳴叫聲影響居民作息,甚至可能造成飛安問題。
  此外金門還有不少值得觀察的美麗鳥類,像是體型小巧艷麗的翡翠家族,黑頭翡翠、斑翡翠以及蒼翡翠;冬候鳥的鸕鶿,過去中國、日本水邊人家常利用牠們來捕捉水中的魚類,是一種特殊的漁法,今日已不多見,對牠們來說或許算是一大福音吧。
  冬候鳥、夏候鳥,還有不同於台灣的鳥類相,實際走訪一趟金門,除了體驗戰地歷史面容的震撼,也許你也會愛上鳥類複雜的世界。

栗喉蜂虎群與其巢穴


在菜園里常可見戴勝身影

環頸雉常出沒於矮草叢間
棕背伯勞也是金門常見鳥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