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淺談飛魚

  說到飛魚,許多人腦海中自然浮現那座美麗的島嶼-蘭嶼;達悟人的故鄉。他們的文化、生活與飛魚息息相關緊緊纏繞,若少了飛魚,蘭嶼人的生存將面臨更嚴苛的考驗,也因此,如同台灣本島的原住民,蘭嶼當地也充滿著飛魚的美麗傳說。
  飛魚是一種大洋洄游性魚類,每年隨著黑潮在三到六月時洄游到台灣東部外海,達悟人們依照飛魚的汛期,將一年分為三季:飛魚祭(rayon)、飛魚終了季(teyteyka)與冬(amiyan),而飛魚祭中又有各種大大小小的慶典,直到終食祭為止,等待下次飛魚的到來。
  同時,台灣本島東北角也有一種極具特色的飛魚文化-捕飛魚卵。
  提到東北角最有名的漁產,就不能不提宜蘭南方澳的鯖魚,鯖魚是世界上相當重要的經濟性魚獲,相信各位對市售茄汁鯖魚罐頭並不陌生;鯖魚油脂組成分佳,富含ω-3不飽和脂肪酸,豐富的優質油質在烤過以後相當美味,且不像鮪魚等大型深海魚種具有重金屬累積的問題,吃多了對人體有不良影響,也不像大型魚類由於過捕與成熟年齡較久的問題而面臨生存壓力,因此選擇食用鯖魚其實也是一種品嚐海鮮卻又相對友善環境的行為。
  再將焦點拉回飛魚,飛魚台語’’飛烏’’,是漁民們形容他們在海上受到驚嚇時一整片飛起的壯觀畫面。海上另一種追逐飛魚而來的美麗物種-鬼頭刀,便被稱為’’飛烏虎’’,相信看過<少年PI的奇幻旅程>這部電影的朋友對於飛魚群飛的壯觀場面與鬼頭刀艷麗的藍紫色都相當印象深刻。當然電影中的畫面或許過於誇張,飛魚並不會這樣滿天亂飛,各位若有幸搭船至綠島遊玩,可注意船身兩側常常會有受驚嚇的飛魚在海面上滑翔,而後再度落入海中。
  東海岸盛產的鬼頭刀大部份會做成魚排外銷,或者做成鬼頭刀乾,近日也有許多小吃店紛紛推出鬼頭刀炒飯,另外宜蘭南方澳的名產-飛虎魚丸,便是由鬼頭刀所製。
  說了這麼多,終於要進入今天的主題-捕飛魚卵。
  飛魚們產下的卵具有黏性,牠們將卵黏在海上漂浮的大型海藻,隨海流動;漁民則利用這種習性投下草包吸引飛魚前來產卵。新草包要先泡過海水一周以上去除草味,並且曬乾避免發霉,而保養得當的草包來年還可以再使用。
  一般來說,一艘船出海收飛魚卵大概需要兩~三天的時間,船長依照經驗與儀器判別海流等因素,找到自認滿意的魚場後便開始下草包,草包經由一條繫線繫著一串串在海面上漂浮,下完草包後便是漫長的等待。
  大海上瞬息萬變,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況以應付各種突發事件是相當重要的,為了節省體力,大家會盡量找尋陰涼處躲避日頭,在海上曝曬是相當耗費珍貴的體力與水份的行為,在這悠閒的期間,船員們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或者望著茫茫大海發呆、或者聽著廣播、透過無線電聊天、或者釣魚,夾雜著突來的各種神祕生物身影游過。
  除了鬼頭刀嗜食飛魚,海豚、鮪魚、還有俗稱煙仔、炸彈魚的鰹魚,也同樣會追捕飛魚,因此一條條飛濺的白花都會激起捕飛魚卵的漁民們破口大罵,那也許是一群飛炫海豚們經過表演旋轉跳越的水花,或炸彈魚集體跳躍落下產生如同砲彈落水的水花,有經驗的船長遠遠的就能藉由水花分辨出是哪種魚類,這些魚的出現都會嚇走原本想來產卵的飛魚群。
  入夜以後,船員們需要輪流守夜來避免大船誤撞或者與其他漁船的草包交纏,大海的夜除了草包繫線底端那顆一閃一閃的信號燈外,滿天的星斗一覽無遺,而船隻兩側不時有浮游生物碰撞船身激發出藍色螢光,就像馬祖知名的藍眼淚,在寂靜的夜中,一個人獨享這片風景,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夜裡海風與濕氣加上低溫形成露水冷得讓人捲曲起身體,才能體會擁有床鋪已經是一種幸福。
  在海上漂流一夜,看著宜蘭海外最明顯的地標-龜山島,代表海流沒有將我們帶到太遠的地方,大夥開始齊力將草包拉起,海上相當多的水母就這樣黏在繫繩上一併被拉上來,在我們的手臂上留下多條又刺又熱的抓痕。將草包悉數回收後,便開始採收飛魚卵,一席草包上大概會有4~8片的分葉,一一將每片草包上的飛魚卵取下集中便大功告成。
  今日飛魚卵已經成為相當常見的創意料理食材了,例如飛魚卵香腸、飛魚卵泡菜、醃飛魚卵,很多餐廳或日式料理店也會拿飛魚卵來入菜。  
  對海洋的文化知道越多,海洋吸引我們的事物也會越多,我們不再只是看著菜單卻不知道我們吃的海鮮來自何方,牠們曾怎樣的生活過,我們的食用對牠們可能造成哪些影響,與食物們建立起連結,多到海邊、魚市場走走,也走入農田,走入自然,美食文化也是可以相當知性的。

載著草包準備出航。
金黃色的草包等待著與飛魚的邂逅。

狹窄的船身上,找到陰涼處休息是相當重要的。

 漫長的等待時間,為三餐加菜也是個放空打發時間的好方法。



海豚是觀光客相當喜愛的明星物種,在海上喜歡翻滾玩耍。

但牠們常在海中偷咬漁民們的魚獲導致賣相不佳,或者嚇走魚群,因此並不受漁民歡迎。
鳳頭燕鷗在草包上面稍做停留休憩。

茫茫大海中,島嶼的存在讓人心安,龜山島是宜蘭人相當重要的共同記憶。

等待黑夜降臨,飛魚的到來。
曙光映照在破舊的鏢魚台上,說著這艘船也曾經在大風大浪中追逐旗魚而去。
 金黃透明的飛魚卵與沾黏的草絲。
鬼頭刀亮麗的藍紫色令人難忘。





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有關珊瑚

由於工作的關係來到澎湖,又當初碩士研究的主題是珊瑚,這年在澎湖的幾段日子有空就往海岸線跑。澎湖的珊瑚礁群聚相當健康,由其桌狀、版葉狀的大片軸孔珊瑚群聚在本島或其他離島早已不復存在,此處潛水卻常能見到一整片一整片存在,霎是驚豔。
不過特別的是跑遍了本島的幾個大小海灣,大多為玄武岩或礫石灘以及沙灘,並沒有見到珊瑚礁潮間帶,儘管如此,長長的海草床下依然蘊含著許多有趣的生物如海蛞蝓或一些蝦(魚虎)、螃蟹;礁岩攤上更是長滿了石蚵以及數量繁多的各色小螺;延綿的沙灘海岸線是最適合放空的了。一逮到機會往外跑總是騎著小車到鄰近海岸看看,往往在不知名的小港口或海岸就閒晃了大半天。
不過畢竟花了兩年的時間在珊瑚上面,當然會格外注意到它們,海邊找不到不打緊,澎湖的傳統建築就是用死亡珊瑚的骨骼所搭建起來的,也就是人們口中的「咾咕石」。
珊瑚是種很有趣的動物,我們看到的咾咕石其實是由許多隻珊瑚蟲個體所組成的,珊瑚蟲個體間生長出一種稱為共肉的組織彼此相連,並且分泌碳酸鈣來附著在基質上,形成一顆顆的群體。
珊瑚獲取養分的方式也很有趣,珊瑚蟲會以一些機制捕捉藻類放進身體中形成共生藻,這些共生藻在其中受到保護不被其他浮游生物補食,也繼續的行光合作用,成為珊瑚主要的營養來源,珊瑚美麗的色彩也大多來自體內共生藻的色素。
假如環境狀況不佳,這些共生藻便會離開珊瑚體,透明的珊瑚此時便顯露出白色的碳酸鈣骨骼,也就是我們常聽見的珊瑚白化,不過此時的珊瑚仍未死亡,牠們會像海葵一樣伸出長長的觸手捕捉海中微小的浮游生物當作食物。
雖然大部分的珊瑚並不能用這種方式獲取足夠養份,但仍有部分珊瑚僅用這種方式為生,例如管星珊瑚以及不堆積碳酸鈣骨骼的軟珊瑚,這類珊瑚通常顏色更為艷麗。
珊瑚能透過許多方式延續生命,最常見也最快速的方式就是將身體一分為二的分裂生殖,珊瑚透過這種方式長成較大的一株珊瑚群體;除此之外牠們也會透過在特定的月象與潮汐時,大量同步排放精子與卵子。
這些精卵團在海洋中受精發育,隨著海流也許漂流到幾千浬的另一片海洋後拓植成新的珊瑚群體;另外也有一部份珊瑚會在體內先完成受精發育後才排放出成熟的珊瑚幼體,這些珊瑚幼體附著在適當基質後便會開始堆積碳酸鈣骨骼與分裂,形成新的珊瑚株。
珊瑚死後留下的骨骼成為澎湖重要的建材,但當牠們在海中時便已經是許多海洋生物的家了。珊瑚分枝狀的間隙是許多幼魚以及螃蟹躲避掠食者的庇護所,而各珊瑚株之間的空隙則能提供體型更大的生物棲息。
棲息於此的生物或者直接啃食牠們,如鸚哥魚、刺尾鯛,或者有種癭蟹會分泌化學物質使尖枝列孔珊瑚包覆形成蟹癭,直到珊瑚狀況不佳時才又離開;另外珊瑚代謝後的廢物也成為海洋中浮游藻類營養鹽的來源,並藉由藻類的光合作用合成生物能夠使用的養份,像陸地上的花草樹木一樣,養活各色生命。
澎湖的海洋中就蘊含著這樣一個龐大的花花世界,是不是很令人怦然心動呢!
海中整片的珊瑚礁

一個圈便是一隻珊瑚蟲個體,此為某種菊珊瑚
鹿角珊瑚的珊瑚蟲大小相對小很多,大概只有1mm

棘杯珊瑚伸出長長的觸手捕捉食物
海蛞蝓與尖枝裂孔珊瑚,珊瑚蟲如小花般盛開

顏色鮮麗的管星珊瑚,體內並沒有共生藻的存在

啃食珊瑚的單棘魨


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寫作兩三事

大學時開始寫歌總是把自己弄得很不開心,老處在糾結中,就這樣斷了寫歌,整個生活都亂了、停了下來,把會引起連鎖的習慣也都斷了。
接著是日記,一直斷斷續續的,直到碩一唸了本<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開始每天寫,持續到當兵下部隊。現在翻開來讀內容還是不斷重複的糾結。
最近開始認真拍照,也許在某些時刻覺得抓到了什麼,回頭整理卻也只是一團混亂。
我開始覺得也許人生就是如此,有起有落,想說的話很多,卻不見得能抓得到,想說什麼、做什麼就儘管去做。
過去的方法未必是好的,也未必行不通。
很久沒做的事情,也許經過了一些歷練後,會找到新的方式處理,
糾結、想要釐清的混亂是過去創作的源頭,由於太過痛苦總是沒有好好收尾。
這中間一直覺得有東西就要丟出來讓人檢視,沒有好好關注自己的感受、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式,也就沒有去考慮過要怎麼呈現最後的成品,等於把自己的過程當成作品,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到了職場後,發現建立了一套時間規畫表,卻沒有去考量成效,寫出來的文章大概都是辦公室內沒有方向的呻吟;而真正文思泉湧的時刻,卻因為專注工作而讓那些靈感跑掉了。
開始了解到了儀式的重要,有一個目的去發想,有一個抽離的時空讓自己沉浸在這個議題裡面,自然而然的專注、神流的狀態,尤其像是寫歌特別需要進入那個議題中。
反而是寫寫一些科普的文章,只要抓到方向就能夠一直寫,最後再重新整理就沒問題了,雖然過程會突然有情緒上的懶惰而不想寫,但大致上還算不上什麼瓶頸。
不過這些都只是興趣階段的心得總結,接下來準備要開始接一些專欄來試水溫,看看能不能往多線發展。

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The Answer Lies Within

標題是來自於一個經典前衛金屬團-夢劇場dream theater的一首歌。
這幾年我一直處於很低迷的狀態,不斷的疑惑、不斷的追求認同,鑽研思考人生的價值。
但是我們要做的事情其實很簡單,"stand behind the choices that you make"接受自己所做的決定。
於是我開始鼓勵人們思考,思考"人生的意義"、"我能做什麼"、"我想做什麼",當人們有了自己的想法後,我們就只要支持他去做。
但是在這過程,很多人不斷的問我,
"這樣做對嗎?"、"某某某是怎麼做的,是不是因為怎麼樣",
我只是一直告訴他們:對,但是那是你對他們的解讀,重要的是你必須找到對於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或者不必,
你只要找一件事來當成重要的事情,然後一直做,生活就會這樣下去。
這樣你才會開始發現順不順利其實並不太重要,人生總是有高低潮,
而我們就是來體驗這些經驗的。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
但是你怎麼看待成功?

最近我有了新的解讀。
機會是我們在生活中,能夠站穩腳步,
開始做一件值得你投入的事情,並且感受到人生開始轉動起來。
你的工作、你的休閒、你的思考,都是為了讓這件事能持續運作。
只要這件事情能持續運作,你就能夠忍受痛苦,
你就能夠看清楚工作的本質是為了能過生活,
休閒是為了有心力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
思考是為了如何持續做這件事情,
然後你會注意到這個世界與你的關聯,
得到認同或者被否定不重要,也無法強求,
只是人生的高低潮,
重點是你還是能做這件事情。

我想要講給這個世界的故事還太多太雜,這篇文章很籠統,方向太廣,相信接下來慢慢會有比較明確的主題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