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

荔枝椿象危機



荔枝椿象對農友帶來相當大的危害問題,顧名思義主要是產卵於荔枝、龍眼等作物,然而無患子、台灣欒樹等無患子科植物也同樣深受其害,其攝食行為主要以嫩芽為主,會導致落花、落果及嫩枝枯萎,嚴重還會引發荔枝酸腐病
一如椿象家族的成員,遇到危機時都會釋放臭液爭取脫逃機會,荔枝椿象的臭液會引發皮膚灼燒感,甚至導致潰爛,因此也被媒體用來製造恐慌,不少民眾有時會在家中衣物上發現其卵團,然而卵團實際上並沒有毒性。
荔枝椿象原生地於東南亞、中國一帶,自1999年在金門發現蹤跡後,至今台灣也淪為災區,世界各地也都有其蹤跡,可能是藉由農產品進出口造成入侵。澳洲一些地區也設有相關看板,標示若有發現需要通報,顯示其造成的嚴重危害。
荔枝椿象的若蟲大約在三到六月大量孵化,經過兩~三個月後長為成蟲來越冬,此時期體內堆積較多脂肪以渡冬,抗藥能力較高。隔年三月左右性成熟產下次一世代,此時由於體內脂肪減少,是用藥防治的適當時期(用藥為脂溶性,儲存脂肪時這些農藥並不會被分解,而是留在脂肪組織內,不少環境荷爾蒙例如戴奧辛也是這樣被堆積在動物脂肪中,再藉由食物鏈不斷累積,到高階端時累積到足夠劑量才造成影響)。
苗栗農改場嘗試以平腹小蜂來做生物防治,這種本土產的寄生蜂會將後代產於其他昆蟲的卵內,而其子代便以卵為營養來源。在渡冬時由於缺乏子代食物來源,平腹小蜂需要靠人工飼養來維持數量,農改場發現此時期野外常見的「蓖麻蠶」可作為平腹小蜂的宿主,維持平腹小蜂的數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