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總是想要到海邊避暑,除了到各大海水浴場踩水外,帶著面鏡走訪潮間帶或許也是個不錯的選項,除了消暑還可以觀察海洋生物美麗的姿態與自然的奧妙。
不孰悉海水狀況時,切勿獨自下水,最好尋找浮潛店家帶路。一般來說,海灣內算是較為安全的浮潛區域,因為能夠避開海浪、海流,然而必須注意若游出海灣範圍則有機會遇上因漲退潮而引起的南北流。
下水前先將口水吐在面鏡上以手指抹勻,放入海水輕晃便完成除霧工作,不必擔心浮潛過程時因溫度與濕度而起霧,為最方便的除霧方式。另外也可揉碎葉子的汁液替代口水,不少業者習慣用牙膏或者沙拉脫則應盡量避免,對於環境來說是種負擔。
浮潛活動最好穿著水母衣或防磨衣,除了可以防曬,取代對海洋生物不友善的防曬乳之外,遇到水母或者被浪襲擊撞到礁岩時都能夠提供一些防護。
若配戴蛙鞋可以在沙灘上先以坐姿將蛙鞋穿妥,再以背對海洋的方式倒退走入海裡,或者直接趴下匍匐前進,上岸前則先將蛙鞋脫除。
在近岸處可以貼著海床先四處觀察,不少鲻科、雀鯛或鰺科幼魚皆會在此處出沒,由於水淺很容易固定身體好好欣賞,若遇上外頭浪較大的情形,也有機會遇到橘色黑色縱紋交錯、身形扁高模仿枯枝的燕魚幼魚在此避浪,搜視海床不難發現小蝦虎、鳚魚的蹤跡,往左右的岩石區巡視,能夠輕易地發現不少海寄居蟹,海膽等,若在春夏時節,許多季節性的大型藻類繁生,有時能在裡面找到一些有趣的海洋生物幼體呢。
稍微往水深及腰處前進,有機會發現裸胸鯙的幼魚探出頭來或者穿梭於石塊間,也能見到不少海參、海星於此,繼續往外游去開始有整片的礁石,許多梅氏長海膽、口鰓海膽挖出的孔洞或隧道,成了糙刺參群聚躲避的場所,礁岩上的藻類覆蓋不少的沙粒,形狀相當特殊,這些是有孔蟲的碳酸鈣骨骼,也是我們俗稱的星砂。在此可發現大量的黑海參與蕩皮參,而在一些礁岩的縫隙底下有機會見到黑刺星海參的口部伸出花叢般的觸手捕捉海藻碎屑或珊瑚砂中的有機質。
在安靜的海中仔細聽會發現”搭”、彈舌似的聲音,那是槍蝦利用大螯間的空隙產生真空音爆的聲音,槍蝦利用這種空氣砲來擊昏獵物。
灣的兩側較靠外處有礁體延伸通常深度不大,隨著礁石起伏有時甚至不到小腿高度,然而此區受海浪影響嚴重,若不經意靠近很有可能會遭海浪襲擊而翻滾碰撞導致受傷。
另外有些沙灘延伸出去的海草床地形通常水深相當的淺,很容易趴在水面上觀察生物,像是陽隧足、小蝦虎、鳚魚等,也有機會尋找海蛞蝓的蹤跡,甚至見到其卵團,或者躲於石縫下的海葵,這種海草床底部的礁岩很容易見到擅長挖洞的梅氏長海膽,而海草床上常常見到一個一個的小洞,是棘軸蝦的巢穴,也只有在這樣的地形能夠很輕易地觀察他們的日常活動。
海洋占了地球大約七成的面積,其中包含許多的奧秘,然而由於世界性環境的變遷,以及人類的過漁問題,海洋生態系正迅速的瓦解,並且以我們尚未釐清的方式持續交互影響,如果我們對於海洋不感興趣,便很難真正的關心到它正面臨的困境,或許哪一天,我們戴上了面鏡,只能看見充滿海底的人造垃圾。
俗稱星砂的有孔蟲骨骼 |
呂宋棘海星 |
夏季常可見呂宋棘海星自割行無性生殖 |
居住在岩縫中的口鰓海膽 |
居住在珊瑚孔隙中的裸胸鯙 |
擅長挖洞的梅氏長海膽 |
擅長挖洞的棘軸蝦 |
擬態似海蛞蝓的海扁蟲 |
糙刺參攀附於礁石上 |
纓鰓蟲狀如雞毛毯 |
色彩亮麗的海蛞蝓 |
色彩亮麗的海蛞蝓 |
色彩亮麗的海蛞蝓 |
色彩亮麗的海蛞蝓 |
色彩亮麗的海蛞蝓 |
色彩亮麗的海蛞蝓 |
色彩亮麗的海蛞蝓 |
藍指海星為潮間帶常見物種 |
襟首葉蟄蟲常常只能見到細長的白色觸手黏取有機質 |
躲於礫石下的黑赤星海參露出觸手抓取有機質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