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0日 星期二

龜來龜趣

  近年小琉球漸漸成為國人假日常去景點,除了交通較其他離島方便便宜外,最大賣點當屬島周圍數量眾多的海龜了,海龜在小琉球越來越容易見到,但是海龜背後有什麼故事呢?而我們欣賞海龜時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全世界的海龜大約有七種左右,由於海龜是大洋洄游性的生物,除了僅分布於澳洲一帶的平背海龜與大西洋海域的大西洋麗龜,在台灣就有機會見到五種的海龜,分別是赤蠵龜、欖蠵龜、革龜、玳瑁與最常見的綠蠵龜。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些海龜的習性有什麼差異。
        兇猛大頭赤蠵龜
        赤蠵龜主要的產卵地緯度偏北,在北太平洋的產卵區主要位於日本一帶,因此台灣要見到他的蹤影多半在東半部一帶。肉食性的赤蠵龜好以底棲性的甲殼類動物、蝦、蟹為食,紅棕色的四肢及背甲與偏大的頭部都是辨識的重點,因此國外也用大頭龜(loggerhead)來稱呼赤蠵龜。
        喜好熱鬧欖蠵龜
        欖蠵龜的體型是海龜中較小的,牠們也與赤蠵龜一樣喜好肉食。而欖蠵龜最為人知的就是特別的生殖習性,每年生殖季會有成千上萬的雌龜集體在墨西哥西岸及印度洋沿岸產卵,這種行為的好處可能是讓天敵產生視覺上的混淆,減少個體被攻擊的機率,這種集體行動以提高存活率的行為在海洋中並不罕見,不少小型魚類也用這種方式來增加群體存活率,然而集體產卵也使得較早築好的巢中海龜卵可能被後來的海龜媽媽挖起,而失去孵化的機會。
        史前巨物革龜
        相較於其他海龜,革龜的演化較早,因此也跟其他的海龜較不相同,革龜沒有堅硬的骨板,龜殼是由數百塊小骨板及一條條棱脊所構成,少了骨板的限制,其體型長得比其他海龜大上許多。龐大的身軀卻以營養成分不高的水母為食,因此除了睡眠時間外幾乎無時不刻都在進食,也因為不斷的咀嚼運動增加的熱能,革龜較不易冷休克,另外體內與其他海洋哺乳類相似的特殊脂肪(Blubber)包覆也有助於保溫,革質的外骨骼能承受更大壓力,因此能潛入較深海域,也會洄游到較寒冷的高緯度區域。
        紅顏薄命玳瑁
        玳瑁最知名的就是其覆瓦狀堆疊的背甲,背甲上色彩斑斕的花紋,常被加工作為首飾、雕塑等飾品材料,中國與日本古代就已經發展出玳瑁背甲工藝製品,同時也被視為中藥材入藥,造成玳瑁的生存壓力。俗稱膺嘴(Hawksbill)的玳瑁喜好用其尖長的嘴喙以海綿為主食,因此累積了不少毒素在體內,不少貧脊地區仍然需要以海龜作為蛋白質來源,也偶而傳出中毒事件,尤以食用玳瑁者為最,又因海龜為保育生物,害怕受罰不敢就醫而導致死亡。
        和藹可親綠蠵龜
        綠蠵龜是台灣最常見的海龜,在望安、蘭嶼都有穩定的產卵場,綠蠵龜生性溫馴,主要以藻類為食,由於葉綠素堆積在脂肪中呈現墨綠色因而得名。綠蠵龜會在夏天夜晚爬上岸產卵,小心翼翼地確認周遭沒有任何可能威脅後才會開始找合適地點,牠們會花2~3小時挖洞,將卵產至甕型穴中再覆上沙子,約兩個月孵化後稚龜會在天亮前快速往光亮處與低處爬行,快速爬向海邊並奮力的游向大洋中。
        月光提供小海龜們方向,然而日趨嚴重的光害使這些稚龜失去方向感。另外爬蟲類的性別常常取決於孵化時的溫度,全球暖化也造成海龜公母比例失衡,在澳洲北大堡礁的雷恩島上,科學家發現當地的海龜寶寶皆為雌性的狀況可能已經發生20年,這些問題都威脅著海龜的未來。然而更即刻的問題是,產卵區的人為干擾、各種塑膠製品造成的誤食,導致海龜體內被塑膠阻塞而無法進食、垃圾及廢棄漁網等造成海龜肢體纏繞而溺死或殘廢,都越來越常被觀察到。
        因此我們有機會去海邊遊憩或者觀察海龜時,更應該注意到一些個人行為,便可能減低人們對海洋的影響,比如盡量減少使用防曬乳,因為防曬乳容易造成珊瑚礁的死亡,走入潮間帶時不觸碰生物,自備環保餐具,減少使用一次性商品,有意識地進行這些行為,也會使我們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想起我們的一舉一動其實都牽引著整個自然運作,也因此更關心環境。


休息中的綠蠵龜

出遊時選擇友善生態的飯店也能對環境有所幫助,不使用一次性包裝清潔用品,自備盥洗用具,都能夠減少垃圾量,也避免非必要的清潔浪費水資源

在海中優游的綠蠵龜

在海中與海龜相遇會驚訝牠們悠然的泳姿與泳速

塑膠製品在海中很容易與水母混淆,圖為被沖上岸的僧帽水母

玳瑁跟花紋多變的綠蠵龜不易分辨,眼間的鱗片只有一對者為綠蠵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